时间:2022-08-19 22:54:11 | 浏览:782
财联社8月16日讯(编辑 胡家荣)汽车和工业显示屏生产商京东方精电(00710.HK)在15日公布上半年业绩,其中归母应占净利为2.51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1.6倍之多。
注:公告从公告上来看,京东方精电实现收入48.31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增加51%;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1)为3.59亿港元,较2021年同期上升106%。同时归母应占净利这一项也符合的预期增长的140%至180%之间。
据悉,京东方精电主要从事汽车及工业显示屏业务,具备单色显示屏制造、薄膜晶体管TFT以及触控屏显示模组装配产能。根据市场调研机构Omdia数据显示,2021年BOE车载显示出货面积跃升全球第一,同时8英寸及以上车载显示面板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
对于业绩大幅增加,这得归因于京东方精电加强营销力度和市场需求旺盛而增加TFT和先进的显示模组解决方案的销售;成本控制措施;通过因销售增加达成的规模经济效益而增加净溢利率。
上文中所提及的TFT及触控屏,目前已经在欧洲、美国、韩国及其他大多数地区的销量大幅增加。目前这两项业务已占到公司收益约87%,而单色显示屏业务的收益在同期略有增加。
天风证券此前指出,智能座舱科技配置水平已成仅次于安全配置的第二类关键要素,近三成用户将座舱智能化体验视为购车首要参考。随着智能座舱渗透与用户需求升级,AR-HUD、车载显示、汽车座椅等上游零部件领域企业充分受益。
此外,京东方精电还在日前宣布年加(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与京东方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根据股权转让协议,年加同意收购且京东方同意出售合资企业成都京东方汽车电子有限公司40%股权,现金代价为人民币2.3亿元。
本文源自财联社 胡家荣
应用创新层面,京东方不止于智能手机、PC等个人终端以及家用显示终端,已经全面布局了车空间,将智能座舱作为了柔性OLED的新价值场景,在汽车仪表、中控总成、抬头显示、后视镜等车载显示细分领域,已推出柔性AMOLED、柔性多联屏、曲面显示、全贴合显示、超大尺寸显示等极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全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品牌,从物理空间上进一步向用户靠拢。
格隆汇8月19日丨京东方精电(00710.HK)发布公告,2022年8月19日,根据于2013年6月3日获采纳购股权计划,行使授出的购股权而配发及发行1.5万股股份。本文源自格隆汇。
9月16日消息,据韩媒TheElec报道,苹果已经向京东方提供了有条件批准,后者有望为iPhone13生产OLED面板。苹果这几年,一直有意扶持京东方,以此来牵制另外两家屏幕供应商,即韩企三星显示和LGDisplay,以此来压低他们的供货价格。
而一旦断供属实的话,京东方肯定是不可能按时交付苹果订单的,都知道库克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都非常苛刻,如果真的已经签下了合同,届时还不能按时交货,肯定是要赔付巨额损失的。很有可能之前在iPhone13的交付屏幕上,京东方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需求,擅自更改了面板的设计,最终被苹果单方面要求停止生产,当然对于这样的消息,也并未得到官方的最终证实,但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能知道个大概了。
2003年,京东方投建北京第五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生产线,这是中国大陆首条依靠自主技术建设的显示生产线,结束了中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的时代。2009年,京东方投建北京第85代TFT-LCD生产线,中国大陆从此告别了“无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时代”。
在大尺寸领域,无论是LCD、OLED,还是新型显示技术赛道,京东方、TCL华星、三星显示和LGD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面板巨头。如今,三星电子和LG电子的液晶面板供应更加依赖中国面板制造商,特别是京东方和TCL华星。
本次限电期间,公司将积极配合民生保障政策,最大限度降低用电负荷,灵活安排产线运营,全力保障客户产品交付。36氪获悉,京东方A公告称,截至目前,公司在四川省成都市及绵阳市共有四条半导体显示生产线。在此期间,公司将对TFT-LCD生产线适时进行例行设备维护。
格隆汇8月1日丨京东方A(000725.SZ)公布,截至2022年7月31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方式实施回购公司股份,累计回购B股数量为102,916,988股,占公司B股的比例约为10.9941%,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约为
格隆汇3月9日丨京东方A(000725.SZ)披露2021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194.42亿元,同比增长61.89%;营业利润为345.80亿元,同比增长472.09%;利润总额为346.56亿元,同比增长468.7
作者:肖俊清来源:股市动态分析笔者在近两年的时间内已经写过多篇关于看多面板双雄的分析,本文是在重温巴菲特部分理念和阅读段永平问答录后,第一次直面曾经避而不谈,关于面板企业商业模式上所存在的固有问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笔者依旧看好未来3到4年